公司新闻
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2024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突破30%,这一现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风能和光能的间歇性特点,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诸如海上平台与石油钻机等大规模设施的能量回收,尤其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怎样保障家庭与工厂的电力稳定供应,均能通过新型储能技术来实现。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当前能源转型的“瑞士军刀”,不仅将其功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被广泛称作“超级充电宝”。在2024年,中国政府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新型储能”的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多部门的后续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何新型储能如此受到关注?它究竟“新”在何处,又有哪些丰富的应用场景呢?
2024年夏天,江苏省面临65年来最强的持续高温,电力需求飙升。这一情况下,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牛曙斌回忆道:“在各种压力下,情况真的很紧急。”风能与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造成的电力系统安全挑战,尤其在新能源占比过高后,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江苏电力供应不稳,拉闸限电将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为应对这一困局,在江苏省充放电价差及顶峰补贴政策支持下,多家企业承诺在特定时间前完成锂电池储能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其中协鑫很快完成了11个项目的部署。这些锂电池储能电站,犹如“超级充电宝”,充分利用电谷时段的储电和用电峰时段的放电,不断实现供给调节,通过电网的灵活性来解决当前的电力挑战。
类似的案例,江苏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也在承担多项锂电池储能系统的集成与服务,每个储能柜中配置近5000块电池,并围绕安全性、成本和使用寿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与动力电池的批量生产不同,锂电池储能系统更是定制化的产品,能够根据不同场景与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展,跟随客户需求,中国的锂电池储能企业也纷纷寻求国际市场的开拓。例如,江苏远信与南非可再生能源集团共同成立合资企业,推动创新可再生能源方案的实施。而协鑫等企业则成功进入沙特的电力采购项目招标名单。2024年,中国的储能锂电池出口量已达到全球的90%,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储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亦反映了全球行业的同频共振。
走进位于湖北应城的压气储能项目,一座座巨大的直径19米的储气球罐映入眼帘。这些球罐与地下的盐穴储气库相连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存储设计。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专家李峻如是形容:“这是一种巨大的‘空气充电宝’。”
利用富余电能在电力低谷时期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用电高峰期再释放,这个过程不仅具备良好的储备特性,更拥有高达300兆瓦的单机容量,让“能储一号”成为全球首个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与传统方法依赖化石能源的补燃所造成的污染不同,“能储一号”的创新路线未使用任何化石燃料,跟随清洁能源的发展需求,标志着行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一技术的灵活性极高,湖北应城的盐穴资源甚至可以被进行二次开发,而非简单的单井单腔储气库。如果说锂电池储能为电力系统提供了短期灵活性,压气储能则进一步提升了长时间电源的调节能力。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再利用与升级。
飞轮储能也在新时代的能源转型中展现了不俗的潜力。以武汉的光子号首条使用飞轮储能的空轨列车为例,这一系统能在列车进行制动时,将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等到再次启动时,实现快速和高效的电能利用。
飞轮储能系统能够频繁且快速地进行充放电,特别适合于发车频率高、对电力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飞轮高达每分钟36000转的旋转速度,不仅提升了能量存储的效率,更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与环保特性。
当前,飞轮储能的市场前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在数据中心和石油钻井平台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外,它还被视为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其技术的多样性和可靠性为各种场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超级充电宝”成为考验各国能源管理的关键。从电网的灵活调度到未来的可再生能源整体布局,新的储能解决方案正在为实现无缝可再生能源奠定基础。
然而,推动这些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以及政策支持。我们需要更加高效的产业合作来促进这些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如此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结构。这也是全球能源市场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理解的是,储能技术并非简单的电量存储,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能源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关乎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更涉及人类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坚定探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